如果我们把乙肝病毒当作“敌人”,那么,由于“敌人”的大量复制,我们在和它作战时,就要懂得一点儿“战略战术”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战略战术,希望在抗病毒之路上对您有所帮助!
不要轻视“敌人”
由于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许多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病。但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在体内静悄悄地进行,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不像感冒发烧或腹泻,患者本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治疗。因此,我们常说乙肝病毒是体内潜伏的“特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
还有一种“敌人”不能轻视,就是假“小三阳”状态。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阳”状态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乎无复制,肝功能正常,病人的病情相对平稳,无须治疗。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反复肝功能异常,其原因可能是感染了一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这样的“小三阳”患者尽管血清中的e抗原阴性,但体内的病毒没有“冬眠”,它们也像“大三阳”一样在体内不断地复制(HBV DNA阳性),病情仍可不断进展。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导致进行性肝病。因此,这样的患者体内的病毒仍需要抗病毒治疗。经过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的复制会很快被抑制,肝细胞的坏死也就随之停止了。
掌握“战机”
抗病毒治疗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乙肝病毒作战的最佳时机是在免疫清除期,肝功能反复异常,患者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复制,但同时机体也在积极的清除乙肝病毒,所以,此期患者的免疫反应较好,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最好。如果抗病毒治疗过早,有时会加重病情,或使病毒发生变异,如乙肝小三阳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的患者只需要密切随访和观察就可以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武器”
目前市面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归纳可以分为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干扰素主要应用的是α-干扰素,而核苷类似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这几种药物都有较明显的抗病毒效果,但乙肝患者,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经济状况,选择适宜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
核苷类似物的乙肝抗病毒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较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如果乙肝病毒没有得到抑制就随便停药,很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其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加强免疫清除能力,来达到抑制乙肝病毒的效果,但是应用干扰素却有较强的副作用,而且重症乙肝患者治疗时一般不推荐使用干扰素。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没有好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只有最适合乙肝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时候,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武器”,到正规肝病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自己病情、耐药株的检测、经济状况等综合分析,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提高抗病毒的治疗效果。
不要对“敌人”放松“警惕”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不要因为肝功能正常了,乙肝病毒DNA转阴了,就对“敌人”放松“警惕”。因为目前的药物还不能把乙肝病毒完全清除,尽管病毒被抑制住了,但这些“敌人”还在体内,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异,再次对肝脏进行破坏活动。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或达到疗效停药后,都应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敌人”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打好“持久战”
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不能治治停停,这样才能使乙肝病毒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最终达到乙肝病毒DNA转阴,肝功能恢复,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体的病毒“冬眠”状况,使肝细胞得到保护。